王羲之,山东琅琊王氏的后代,是东晋时期的豪门大族。他凭借天赋和后天的努力,成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,并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。公元353年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人,在浙江山阴集会,其中包括喝酒、吟诗和做文章。最终,由王羲之撰写了一篇序,这就是著名的《兰亭序》。这篇序文抒发了王羲之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其文学和书法成就都足以载入史册。
据说,王羲之酒醒后,再也无法达到当日在微醉状态下书法的巅峰。这也体现了古人对酒的喜爱,李白在酒后的佳作,王羲之微醉后的《兰亭序》,都成为了千古绝唱。全篇共28行,324字,其中的“之”字变化多样,无一雷同,展现了大书法家的卓越才华。
王羲之将《兰亭序》视为传家宝,希望能在王氏家族中流传。然而,他万万没有想到,这部传世之作竟让唐太宗李世民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。
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王,尽管“玄武门之变”在后世留下了争议。然而,他在位期间,政治清明,开创了“贞观之治”的辉煌时代。作为一位皇帝,他也有着自己的爱好,那就是王羲之的书法。他拥有了许多王羲之的作品,唯独缺少《兰亭序》。为了得到这部作品,他几乎到了茶不思、饭不想的地步。
皇帝为了一幅书法而魔怔,手下大臣们纷纷出谋划策,希望找到《兰亭序》的下落。最终,他们认定《兰亭序》在一位名为“辩才”的和尚手中。
为唐太宗提供线索的是唐代名臣虞世南。虞世南是唐初的书法家和文学家,也是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之一。他通过拜访智永禅师,学到了王羲之的书法精髓。虞世南向唐太宗透露,《兰亭序》在王羲之的后人手中流传,很可能在智永禅师的徒弟辩才手中。
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,激动不已。他派出了萧翼前往云门寺,以诱骗的方式从辩才手中获取了《兰亭序》。萧翼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,假装对书法感兴趣,与辩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最终成功地骗取了这部珍贵的书法作品。
唐太宗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《兰亭序》,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珍宝。他命令手下书法高手进行临摹,并将作品收藏在昭陵中,希望能够永远陪伴自己。然而,关于《兰亭序》真迹的下落,至今仍是一个谜。
有传说称,在五代十国时期,陕西的军阀温韬为了补充军费,下令盗挖昭陵。温韬更看重金银珠宝,对于珍贵的字画则未予重视,将《兰亭序》的真迹丢弃在泥淖之中。因此,这部作品是否从此在世上消失,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。
唐太宗虽然得到了《兰亭序》,但其手段之卑鄙令人不齿。尽管如此,《兰亭序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仍然一代又一代地受到学者的研究和书法爱好者的膜拜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安徽装修宝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王羲之醉酒写《兰亭序》,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,后来真迹哪去了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