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年月色最明夜,千里人心共赏时”,农历八月十五之夜,是中国人心中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。这一晚的满月不仅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,还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月亮节、团圆节。自古以来,春节、端午、中秋被视为最传统的三大节日,其中中秋节的形成时间虽晚,但其习俗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。
对日月的崇拜是古代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在古人心中,太阳和月亮代表着世界的两极,象征着阴阳。日月的正常运行是万物和谐、天下太平的保证。因此,古人对太阳和月亮的祭祀非常重视,从商代到周代,再到秦汉,日月祭祀都是皇家的重要礼制。
然而,在隋唐之前,对月亮的祭拜主要是由皇家进行,民间并没有拜月的记载。这是因为代表阴阳的日月大神,只有皇家才有资格与之沟通。到了隋唐以后,随着人们天文知识的丰富和时代的进步,人们对月亮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,月亮的神秘色彩逐渐消退。特别是到了唐代,虽然中秋节尚未形成大型民俗节日,但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,并因此产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。
到了宋朝,中秋节正式成为了民俗节日,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也在这一时期形成。宋代的文人继承了唐人的赏月古风,并在诗词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,如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的感慨。虽然文人墨客在赏月时会有感物伤怀,但普通民众的中秋节依然充满欢愉。
在中秋之夜,除了赏月,十二三岁以下的儿童还会穿上成人的衣服,登高赏月,祈求未来。女性则会祈求美貌和团圆。到了明清时期,中秋节的节俗活动变得丰富多彩,祭月与拜月活动在民间开始盛行。月亮之神逐渐成为了女性专属的崇拜对象,祭月风俗较之前有了很大不同。
月饼作为中秋特色食品的风俗大概开始于明朝,民间流传着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。到了明清时期,月饼不仅是节日食品,更成为了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。
中秋节的核心意义是团圆,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,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。如今,虽然中秋的明月依旧,但人心已非,中秋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。
中秋节的古老传统与现代变迁 揭示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不断演变的节俗形态,体现了古今文化的交融与传承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安徽装修宝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中秋将至,说说中秋节的来历,看看古人如何过节 》